發(fā)布日期:2013-05-06 00:00:00瀏覽次數:12950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云南省人口和衛(wèi)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
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是導致化療失敗、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實驗研究部主任符立梧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發(fā)現一系列藥物可逆轉或抑制腫瘤的多藥抗藥性,。這一基礎研究成果為腫瘤病人帶來新希望。目前,,該系列研究成果已經在多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fā)表,,其中包括Cancer Res (《癌癥研究》)、Mol Med(《分子醫(yī)學》)等SCI論文73篇,,獲得專利6項,。去年,該研究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
兩大因素導致化療失敗
全身化療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可以減少或者消除腫瘤的復發(fā)及轉移。然而,,目前有兩大主要因素制約了化療的成功率:一是抗腫瘤藥物具有毒性,,二是腫瘤細胞對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尤其是“多藥抗藥性”,,是癌癥死亡病人的最主要死因,,約占死亡病人的九成。
“腫瘤細胞對一種抗癌藥物產生抗藥性時,,對結構及作用機制不同的其他抗癌藥物也會產生交叉抗藥性,。”符立梧介紹,這種“多藥抗藥性”是腫瘤化療失敗的最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仍無良策,。
“腫瘤耐藥的最重要原因,是腫瘤細胞膜上的‘ABC轉運泵’在腫瘤干細胞中的過度表達,。”符立梧表示,,“ABC轉運泵”的家族有49個成員,其中11個與多藥抗藥性有關,。其中,,最重要的當屬ABCB1/P-gp、ABCC1/MRP1,、ABCG2/BCRP這三種跨膜蛋白的過度表達,。它們可將抗癌藥物泵出細胞外,使抗癌藥物在腫瘤細胞中的濃度降低,,從而令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
“老藥新用”可抗癌
從1993年開始,符立梧教授領銜的團隊致力于解決腫瘤多藥抗藥性問題,,迄今已發(fā)表142篇具有重要影響的論文,。該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報道多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能對ABC轉運泵導致的抗藥性進行逆轉,能增強傳統(tǒng)抗癌藥物對腫瘤干細胞的殺滅作用,。這為臨床上TKIs與傳統(tǒng)抗癌藥物的聯合應用提供依據,。
該團隊與美國圣約翰大學合作,經小鼠實驗顯示,,傳統(tǒng)用于治療男性陽痿的明星藥物西地那非(“偉哥”)以及粉防己堿等,,在體內外均可以逆轉抗藥性,且對抗癌藥物的藥效沒有影響,,實現“老藥新用”,。四川學者在這一成果的基礎上,研發(fā)出溴化粉防己堿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團隊還自主研發(fā)出第三代多藥抗藥性逆轉劑FG020326(咪唑類衍合物)。此外,,該團隊將原本用于植物研究領域的siRNA技術,,首次用于腫瘤研究領域,發(fā)現將編碼跨膜蛋白ABCB1的mdr1基因“沉默”后,,可讓出現抗藥性的腫瘤細胞提高對抗癌藥物的敏感性,。
近年來,符立梧團隊還發(fā)現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合成的化合物如姜黃素衍生物,、泡番荔枝辛,、黑麥酮酸D,對多藥抗藥性腫瘤細胞也具有抗癌作用,。這一研究為開發(fā)新型抗癌藥物奠定基礎,。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 2013.05.06 轉載)
已有賬號,?登錄
沒有賬號,?立即注冊